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学习课堂 > 2023年1月 > 理论文章
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 发挥绿色特色产业优势
编辑:邢瑞华  2023-01-03 09:28:31  来源:山西日报

“大食物观”是对中华民族食物理念最具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,折射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,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“中国饭碗”更丰富、更丰满、更营养、更健康。“大食物观”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,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,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,保障肉类、蔬菜、水果、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,缺了哪样也不行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树立大食物观,全方位、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,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。树立大食物观,用好有限的耕地是基础,善用大自然的物产是增量,发展特色农业让农业生产结构更优化,开发特色农产品使食物品类更丰富。现代特色农业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,全方位、多途径利用食物优势资源,不断推出高品质的新产品,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,为人民群众创造多元、全面、均衡的高品质幸福生活。大食物观给发展特色农业指明了努力方向,宜粮则粮、宜经则经、宜牧则牧、宜林则林,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、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。

树立大食物观,山西特色农业有优势。山西是黄河流域的农业摇篮,传统农业历史悠久,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独特的资源禀赋孕育出众多特色农产品,山西素有“小杂粮王国”和“优质粮果带”的美称。山西不是农业大省,但特色农业突出。其他地方没有的,山西独有,全国少有的山西特有。山西农业要立足优势,扬长避短,打好特色优势牌,走“特”“优”发展之路。山西山多地少、地貌多元、气候多样,造就了山西独特的农业资源,为农业生产多样化提供了有利条件,具备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。太行小米、吕梁红枣、平遥牛肉、雁门肥羊、晋南苹果、山西小杂粮、山西核桃、山西老陈醋……这些都是响当当的独具三晋地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品牌。独特的农业资源形成了众多独具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区,南果、中粮、北肉、东药材、西干果,确保各类食物有效供给,正好迎合了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。

树立大食物观,山西以“做精杂粮、做强畜牧、做优果菜、做好药材”为主线的现代特色农业极具产业优势。遵循大食物观精神,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优势体系。遵循大食物观,基于大市场、大物流、大产业的全新发展理念,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为抓手,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优势体系。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,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必然选择。提升一批特色优势明显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,打造集生产、加工、物流、研发、示范、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。强化有机旱作技术支撑,构建现代特色农业生产体系。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,有机旱作技术绿色、高产、高质、高效,适用于培育谷子、燕麦、糜黍、红枣、核桃等区域特色优质农产品。完善和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,创新“有机旱作+特色产业”的现代特色农业生产模式,打造独具特色的有机旱作模式和优势产业。

多举措践行大食物观,开展关键技术创新,全面实施耕地质量提升、旱作良种攻关、农技集成创新、农机配套融合、绿色循环发展等有机旱作农业工程,以特色兴农推进产业提质增效。引入互联网农业,构建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体系。农产品电商是实现特色农产品价值的最好方式,推动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,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。农村电商的发展倒逼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品牌化开发,提升特色农产品综合竞争力,特色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。树立大食物观,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解决吃饭问题,根本出路在科技。打好山西特色农业优势牌,科技创新是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撑,要结合自身农业特色和产业优势,不断加大现代特色农业推进力度。从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领域着手,用科学生态的办法,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,将具有传统优势的小杂粮产业、特色果蔬产业、特色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功能农业产业。

树立大食物观,要打好组合拳,筑就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。秉持传统“老字号”品牌优势,不断开发系列新品牌,把传统工艺的精华与现代生物科学相结合,由传统产业向现代高科技方向转型,由地域品牌格局向国际品牌战略格局转型。目前传统特色农牧品种选育赶不上生产和市场需求,品质特性不能适应企业加工和市场消费需求,急需从种质创新、种业培育等方面发力。种子是农业的芯片,健全传统特色农牧品种繁育体系,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。要集中力量扶持有山西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产品,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区域特色明显、市场知名度高、发展潜力大、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品牌。树立大食物观,立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。充分认识山西的资源优势,发展现代特色农业,形成多元食品供给体系,不断推出高品质的特优新产品,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,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。(作者: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常伟 刘唐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