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学习课堂 > 2022年11月 > 理论文章
树立大食物观 端稳中国饭碗
编辑:邢瑞华  2022-11-22 09:10:19  来源:山西日报

民以食为天。说到食物,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,更多是指稻子、小麦等主粮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,人民群众不仅要求吃饱、吃好,还要求吃得健康、丰富。老百姓每天吃的东西已经不局限于主粮,还包括肉蛋奶、水产品、果蔬类等一直被我们称作“副食”的食物,逐渐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“主角”。
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,“树立大食物观”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”。“大食物观”的提出,顺应了人民群众对食物需求的变化趋势,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,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。以大食物观为导向的一系列举措,不仅体现了粮油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,更是明确地体现出调整国民食物结构、进一步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战略思想。树立“大食物观”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的鲜明例证,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,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  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大食物观,基础是粮食,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,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,强调“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”“坚决遏制耕地‘非农化’、基本农田‘非粮化’”“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”。粮食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,解决好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。我国以占世界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资源,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,为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近年来,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,连续7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让中国人民牢牢端稳了自己的饭碗。
  树立大食物观,既是食物选择的趋势、食品安全的保障所决定的,更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,食物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战略安排。落实好“大食物观”需要观念的转变,需要时间的沉淀,需要技术的积累。一要通过设施农业、生物技术等手段,面向整个国土资源,全方位、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,提高食物产量,提升质量和多样性,让老百姓从吃得饱,到吃得好,再到吃得健康,这也正是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二要以绿色为前提,注重保护生态环境,在挖掘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和森林、海洋食物资源潜力的同时,必须充分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,更加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,实现食物资源开发和生产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。三要发挥自身的独有优势,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产业,宜粮则粮、宜经则经、宜牧则牧、宜渔则渔、宜林则林,实现一地一特色、一地一品牌。四要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、最严格的监管、最严厉的处罚、最严肃的问责,强化食品安全管理,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、吃得健康。

王早霞